欢迎来到湖南省典当行业协会!
十大数字勾画经济新常态下中国2015(下)
2015-12-13 19:55:12   来源:   点击:
十大数字勾画经济新常态下中国2015(下)2 3%赤字率在安全区间适度提升 透露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 62万亿元, ...

 

十大数字勾画经济新常态下中国2015(下)

2.3%

赤字率在安全区间适度提升

透露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3%这一数字,究竟释放出何种信号?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拟将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体现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有力度。从财政赤字规模的增加来看,今年财政赤字绝对额增速较大,比去年增长了20%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财政赤字安排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适当地扩大赤字规模,有助于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GDP总量较大,由此决定了赤字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赤字扩大的规模就不小,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力度明显增强。

  财政赤字规模以及赤字率的安排,主要依据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今年我国明确GDP增速为7%左右,2.3%的赤字率基本上可以满足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需求。

  从今年年初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PMI年初两个月在不景气区间运行、1月进出口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存在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外需回升带来不利影响,国内经济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压力。为实现就业市场的稳定,使我国朝向小康社会目标稳步前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加力增效,为经济稳健运行保驾护航。今年伊始,减税降费力度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适度增加,为经济企稳注入新的动力。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财政赤字率的提升,意味着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步伐不会止步。

  今年赤字率0.2个百分点的上升,在释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码信号的同时也间接透露出,“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经济计划不会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于“滴灌”式的精准调控。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立足于结构调整,能充分发挥定向调控的优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很难大幅削减,为保证公共投资以及民生保障领域的投资增速,适当增加财政赤字是必要的。当然,在扩大财政赤字的同时,把控财政风险这根弦不能放松。

  一般来讲,短期大幅提高赤字率,容易推高通胀率,同时带来国家财政风险的增大。因而,国际上把3%划为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线。

  白景明表示,今年2.3%的赤字率安全可控,距离国际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可以承受。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3%的赤字率也是较低的。无论中央财政赤字安排还是地方财政赤字安排,两级都可控。

  分析人士认为,在安全区间的财政赤字安排,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同时,不必担心财政风险。

  “2.3%的赤字率,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协调。”白景明告诉记者,“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稳增长、调结构,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双政策”协调性进一步上升,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12%左右

赤字率在安全区间适度提升

透露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3%这一数字,究竟释放出何种信号?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拟将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体现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有力度。从财政赤字规模的增加来看,今年财政赤字绝对额增速较大,比去年增长了20%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财政赤字安排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中的重要内容。适当地扩大赤字规模,有助于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GDP总量较大,由此决定了赤字率每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赤字扩大的规模就不小,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力度明显增强。

  财政赤字规模以及赤字率的安排,主要依据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今年我国明确GDP增速为7%左右,2.3%的赤字率基本上可以满足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需求。

  从今年年初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PMI年初两个月在不景气区间运行、1月进出口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存在的不确定性给我国外需回升带来不利影响,国内经济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压力。为实现就业市场的稳定,使我国朝向小康社会目标稳步前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加力增效,为经济稳健运行保驾护航。今年伊始,减税降费力度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适度增加,为经济企稳注入新的动力。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财政赤字率的提升,意味着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步伐不会止步。

  今年赤字率0.2个百分点的上升,在释放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码信号的同时也间接透露出,“大水漫灌”式的刺激经济计划不会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于“滴灌”式的精准调控。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立足于结构调整,能充分发挥定向调控的优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很难大幅削减,为保证公共投资以及民生保障领域的投资增速,适当增加财政赤字是必要的。当然,在扩大财政赤字的同时,把控财政风险这根弦不能放松。

  一般来讲,短期大幅提高赤字率,容易推高通胀率,同时带来国家财政风险的增大。因而,国际上把3%划为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线。

  白景明表示,今年2.3%的赤字率安全可控,距离国际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可以承受。从全世界范围来看,2.3%的赤字率也是较低的。无论中央财政赤字安排还是地方财政赤字安排,两级都可控。

  分析人士认为,在安全区间的财政赤字安排,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同时,不必担心财政风险。

  “2.3%的赤字率,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协调。”白景明告诉记者,“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稳增长、调结构,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双政策”协调性进一步上升,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1.6万亿元

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我国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

  两项投资总额共计达到1.6万亿元以上,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尤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公共品投资仍将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明确提出,实现稳增长需要稳投资。

  基础建设投资无疑是继续稳定投资增长的主力。据统计,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为10%的中性假设下,为实现经济的增长目标,基建投资需达到14万亿元,将较2014年增长29%。近来,发改委已经开始在基建审批上频频加码。与此同时,“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也已明确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提到,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要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等农业项目,信息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

  除基建投资外,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得到重视。“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李克强强调,“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在今年稳增长、调结构的大环境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仅明确了投资的地位和方向,“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提法也让未来投资资金来源的转型进一步得以确定。李克强说:“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事实上,此前政府主导的投资环境不但产生了投融资体制僵化的问题,而且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近年来,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城投剥离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的大环境下,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被视为基建投资的重要抓手。据相关统计,目前各个地方公布的PPP项目总额度已达1.3万亿元左右。与此同时,抵押补充贷款(PSL)有望继续加码,以解决基建投资的资金问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在谈及“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中连用三个“大幅”,即“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不仅仅表露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更为今年“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铺下了道路。

 

1.1万亿斤

确保新常态下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至2014年已实现“十一连增”,总产量达到6.07亿吨,但粮食安全仍被视为今年农业首当其冲的重点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他对2015年的粮食安全提出了明确目标: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业内分析认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目标,正是基于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新常态,有针对性地、适时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同时也表明,在我国农业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仍然要以稳定粮食产量为前提。

  过去10年来,政府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并成为近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核心议题。今年新年伊始,中央两份文件都给予了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国务院1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加强源头治理、健全保障体系、落实监管责任等三个方面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紧接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粮食安全首当其冲,再次成为关注重点。

  分析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粮食的生产和消费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提出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深谋远虑之后的积极应对。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表示,2014 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十一年稳定增长,但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加也在加快,造成粮食产量不足,供给保障压力较大,对外进口量大幅增加,部分农产品需要依靠进口。

  此外,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诸多难以回避的多重挑战,主要包括:水资源匮乏威胁农业灌溉;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快速增长;土壤污染;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有限;农业生产模式滞后等。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专家认为,今年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无论方式怎样转、结构怎样调,粮食生产能力是必须要坚守的底线,也是确保产能的要求。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1.1万亿斤只是底线,今年的粮食产量应该会超过这个目标。

  对于如何确保产量完成,今年的一号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已经提出了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

  专家表示,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走提质增效“绿色增长”方式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我国粮食生产特别要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数量、质量双安全,要注重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注重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集约发展,同时要使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粮食的“绿色增长”,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

 

让千千万万个

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关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席话,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和民众的信心,也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指出了方向。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的思路日益清晰,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今年年初,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致辞时说,要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他本人也考察了我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并寄语微众银行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新路。倒逼传统金融业加速改革,显示出政府对创新型金融模式的大力支持。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明确和重申了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理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以往提“创业”主要指向解决就业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创业”、“创新”,旨在释放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使之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正如总理所言,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更有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这对“拦路虎”,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多年来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而新引擎就来自于“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来自于无数充满活力的“草根”创业者。

  事实上,过去一年,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持续升温。去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然而,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挥作用。只有“有形之手”为市场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草根”们获得阳光雨露的滋润,才有可能茁壮成长、呈现出一片生机。也只有让两只手形成合力,才能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今年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过去一两年,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民营资本“玻璃门”、“弹簧门”逐步破除。随着越来越多鼓励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出台,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形成。“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指日可待。

 

相关热词搜索:常态 中国 数字

上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下一篇:政协委员热议立法法升级:让改革于法有据

分享到: 收藏